闭源开源与其中庸之道

2014 年 12 月 03 日

对技术企业,特别是国内的企业而言,选择闭源还是开源,可能根本不是一个选择。因为从来没有人有义务将自己的工作向大众公开,任人分析获取。公司是逐利而生,自己的东西都公开了,利润来源于哪里?这对每个企业的领导人都是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因此开源从来不会成为企业的首选。

然而,从近年来的一些例子来看,开源和闭源之间并非楚河汉界一般清晰,其中庸地带,对企业,是有其利益基础存在的。

说到开源,不能不提的是Linux。坦白讲,Linux是一朵奇葩。这是一个基于理想主义者建造的市集。它不像大教堂那样经过多年规划,由天才匠人设计,由不同工种的工匠按部就班的完成各个部分的构建。Linux从一开始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兴致所至,在众多有需求也有理想的参与者的簇拥下,或主动或被动的成长成了一个集大成的集贸市场。

那么,Linux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典范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Linux依赖于基金会生存,在可预见的将来,依靠其开源易获得的本质,以及其良好的架构普适性,它仍然会持久的成长和生存下去,但它无法直接服务于绝缘于核心技术的普罗大众,也就无法直接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从Linux可以看出,开源的本质就是鼓励大众参与开发,以最直接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来。这样就要求参与者具有一定的能力,能与项目的核心成员作交流。同时,也无法避免项目被有目的的fork出去,走向另外一个方向。这样的项目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一定是由于它的用途和它的普适性。但从商业的角度,它无法保证开发者的直接利益。

基于Linux核心的操作系统中,debian与Linux盈利模式类似,Ubuntu依赖于“自封的仁慈大君”的无私投入,目前看来都无法在商业上直接成功。Red Hat方向稍微特殊一点,以服务企业为核心价值,但效果与前两者差不太多。最特殊的只有Android。

在Android之前,没有任何一款Linux OS成为市场上操作系统的主流力量。Android硬生生的将GPL限制在了Android本身之下。保证了商业公司可以在不违反GPL协议的前提下,闭源开发Android驱动及应用。这样首先保护了参与者的利益,也就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Google自己也通过闭源的GMS和无法盗版的云端服务获得收益。开源系统和免授权费又增加了产品价格优势,也降低了了开发成本。在这样的模式下,Android在商业上完成了发起者/参与者/开发者/使用者的自洽。

从Android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开源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其继承了Linux的用途和普适性,另一方面是其具有的温和的包容性。由于GMS的存在,Android不像Linux那样纯粹完全的开源,就像是从开源向闭源退了一小步。但在商业上来说,Android的自洽使得其成功的占据了市场,还顺带扩大了Linux的影响力。当然,这种玩法,Google的投入和产出都是巨大的,不是一般的小玩家能玩的起的。

Android虽然从开源退了一步,但本质仍然偏向于开源方向。从Android的位置再向闭源退一步,偏向闭源方向时,就成了小米或者说MIUI模式。小米只是最低限度的依照GPL开源了其Kernel部分,但MIUI的核心实际是对于Android framework的改动和一组相关联的应用。即便是有patchrom这样的项目存在,其本质也只是在闭源的前提下扩大MIUI的市占率,对开源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不过,小米允许用户对于MIUI的feature/服务/流程进行讨论。这是明显有别于现有闭源模式的一个重大区别。

从MIUI的角度来看,MIUI不具有Android/Linux那样的广泛用途和普适性,其闭源特性也使得其无法从开发者手中直接获得帮助。但MIUI可以更直接的获得使用者的原始需求。虽然甄别、整理和转化这些需求需要一定的成本,但相对于闭源系统的闭门造车,这样的模式有效的减少了产品不切实际的可能性。这样的做法,在商业上也是相当有生命力的一个模式。不过,类似MIUI的这种做法,前期吸引使用者反馈是一个难点。MIUI自己是使用免费提供刷机包和口碑传播完成了这样一个使用者的前期积累,成本相对较低。对于商业公司而言,这样的前期积累更像是一个综合产品本身和社交推广的技术活。

综合来说,如果技术和理念强大如苹果,能领先业界5-10年。闭源无疑可以在领先期内获得最大收益。如果做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通过一定程度的开放,从直接用户手中收集真实需求和反馈,能有效增进产品竞争力。只有在巨大技术能力和财力支持下,才能如Google一样,设计一个自洽的体系,完成生态圈的构建。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生产产品。完全的开源当然不可取。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并没有领先业界的技术和理念,一定程度的开放或许才是未来。

Top